钮扣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钮扣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东风西渐话欧瓷-【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5 18:07:42 阅读: 来源:钮扣厂家

China是西方对中国的称呼,又译作瓷器。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正是从瓷器开始的。中国瓷器以其高雅、亮丽又实用的特质,曾经如魔力般吸引着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发源于中国的瓷器在西方文化浸润下,在欧洲结出了绚丽之花。在中外交流史上,瓷器是继丝绸之后,中外会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至17世纪),日用器还是以铁器和陶器为主,陶器也只是低温的锡釉陶。中世纪期间(约476~1453年),中国瓷器很少进入欧洲,欧洲人仅是从官方使节带回的礼品中,从十字军远征(西方基督教徒反对穆斯林国家的几次军事行动)的战场见过瓷器。

直到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初期,欧洲开辟了新贸易的航线,中国的瓷器才开始行销到欧洲。让中国瓷器名声大振的是克拉克瓷器(因运输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克拉克帆船而得名)。1602年和1604年,各有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圣亚戈号和圣卡塔琳娜号被荷兰人俘获,船上干余件瓷器被拍卖。洁白、明亮而高贵的中国瓷器令整个欧洲为之倾倒,甚至被赋予神奇的作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欧洲人都认为瓷器对有毒食物有验证作用。欧洲从此掀起了瓷器热,英国和法国国王也成为了买主。中国出口瓷器作为无价之宝,频频出现在17世纪许多荷兰绘画作品中。

17世纪时,随着大量的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进口商聚敛了大量财富,中国瓷器的进口量进一步增大,使欧洲更多的普通民众接触到中国瓷器。巨大的利润、可替代的实用性,以及瓷器承载的神奇功效,让整个欧洲纷纷开始尝试仿制中国瓷器。

18世纪,欧洲人仍然在苦苦探索着瓷器制造的秘密,诚如英国人简·迪维斯在其所著《欧洲瓷器史》一书中所言:“几乎整个十八世纪,真正的瓷器制作工序仍然是一个严守着的秘密。”尽管瓷器制作是中国最高机密,但是中国的制瓷方法还是陆续传递到欧洲。1298年马可·波罗首次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瓷器及制作技艺。1712年在景德镇生活了7年之久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将景德镇制胎、施釉、烧成的技艺传递给欧洲之后,启迪了那时正在茫然中探索着的欧洲人,使他们豁然开朗。欧洲人对瓷器的热情也促使欧洲各地积极投入制瓷技术研究,17~18世纪,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都运用不同配方,制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瓷器品种。

但是欧洲各具特色的精品瓷器最早都是从仿制中国瓷器开端。中国陶瓷最早的仿制品不是瓷器,而是一种名为“代尔夫特”的锡釉陶器。17、侣世纪制造代尔夫特陶器的厂商都广泛仿制了中国瓷器的风格与样式。荷兰闻名世界的瓷器小镇代尔夫特,欧洲称其为“蓝陶之都”,其精制的青花陶瓷被称为“代尔夫特蓝”(delft blue),这种技术在荷兰兴起并成名,却为英国和法国所广泛应用。

从18世纪至今,欧洲最受欢迎的瓷器格调就是中国的青花蓝白风格。这种风格被所有的西方陶艺制作商模仿。最著名的是“蓝色洋葱”图案和“青花柳树纹饰”图案。

“蓝色洋葱”纹样于1739年由著名的瓷器画家贺罗特根据中国青花瓷器的纹饰创作而成,也称为“球体”纹样,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中国销往欧洲的瓷器纹样,但却明显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主要是由于画家对中国瓷器上描绘的花卉和水果一无所知,因此他们混合了各种元素,绘成了欧洲人较为熟悉的图案。所谓“洋葱”并不是指真正的洋葱,根据历史学家的观点,它极有可能是中国瓷器上装饰的桃子和石榴图案的变体。

“青花柳树纹饰”是基于亭台楼阁、柳树篱笆等元素的图案,曾广泛应用于欧洲制瓷工厂,成为必备的图案样本。据说这种风格最早是于1790年前后由乔夏·斯波德(Josiah Spode)从一种被称为“满大人”(Mandarin)的中国原始风格沿袭而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风格在1770年由明顿(Minton)模仿而来。在西方,由于一些诗歌和传说的传颂,使得这种著名的瓷器风格大为流行。200多年来,蓝白青花式样的设计一直深受欧洲陶瓷制造业的青睐。

代尔夫特式陶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这些陶器质量低劣,这就意味着人们必须继续寻找一种更精确的制瓷配方。

欧州著名的瓷品牌

18世纪初,各欧洲大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成功仿制了中国瓷器,各地的瓷器产品都以不同的风格及表现出色的制造商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德国迈森、法国塞夫勒、奥地利皇家维也纳、意大利卡波迪蒙蒂,以及英国韦奇伍德、德比、伍斯特、切尔西、科尔波特、波尔等。

欧洲瓷器最初的创新主要是镀金装饰、转印丝网印刷等,大型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主题也融入了瓷器装饰中。在功能方面,瓷器的用途也被扩展应用于装饰与更多的实用物品中。欧洲通过创新,从最初纯粹的复制中国瓷器,发展到能够制造一系列欧式艺术装饰风格的崭新瓷器。

1 迈森瓷器

真正意义上的欧洲瓷器最早是在现今德国境内的迈森制造的。1710年德国迈森国立瓷器制造厂(Meissen)成立,成为全欧洲最早成立的陶瓷厂,

迈森瓷器的诞生很有戏剧性。1700年,侣岁的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据说掌握炼金术的秘密,奥古斯都大力王(即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下令逮捕了他,把他关进德力斯顿的监狱中,命令他进行毫无结果的炼金实验。因为不可能炼出国王要的金子,他尝试逃走,但被抓住仍送回监狱。在这种毫无希望的困境中,德力斯顿的科学家埃伦弗里德-瓦尔特·冯·契恩豪斯给他提供了解决方案。契恩豪斯在此之前已经花了20年时间尝试发现制造纯正瓷器的秘诀,尽管确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不足以制造出真正的瓷器。他发现了伯特格尔的才能,建议他与自己合作。

仍然受到监视的伯特格尔于1705年来到迈森,开始与契恩豪斯合作。1708年1月,他研究成功了瓷器的实用配方。1710年在迈森正式生产出第一批瓷器,并在莱比锡复活节的集mi出售。同年,奥古斯都在迈森成立了皇家瓷器厂。

自1710年以来,欧洲第一家瓷器厂一直在生产世界闻名的传统样式的迈森瓷器,包括餐桌用品、小雕像和装饰品等,都是手工制作和加工的,并由工厂的一支特殊队伍进行一系列艺术包装。迈森瓷器至今仍是欧洲餐桌上的宠物,是优良餐饮文化的典范。

迈森瓷器每件都是手工设计并注有工厂商标。其交叉双剑是全球最悠久的商标,自发明以来从未停止使用。这一商标所代表的品质与技艺赢得了全世界精致餐具的追随者、瓷器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充分信赖。

2 白色瓷器

白色瓷器的发明是19世纪欧洲瓷器的创新之一。19世纪之后,英国兴起“大旅游”现象,那些富有且有文化修养的人们遍游全世界的历史名胜景点,开始对一些经典之物——从建筑、雕刻到图画,有了极大的兴趣。有钱人在意大利和希腊到处购买古董和塑像,其中最受人们追捧的是古典大理石雕像。由于大理石雕像价格过高,人们找到了一种替代品——白瓷。

白瓷是一种素瓷,是由托马斯·巴特姆发明的一种大理石替代品,其表面和色彩都与大理石相似。它被称作“大理石”是因为它与采自希腊帕罗斯岛的天然石料非常相似。白瓷由威廉·泰勒·科普兰和托马斯·加雷经营的斯坦福德郡工厂最先于1842年生产,其显著优点在于它能以液体形式铸模成型,这一特性使白瓷得以大规模生产,因而价格较便宜。

3 韦奇伍德与碧玉细炻器

碧玉细炻器是18世纪中叶由英国人乔夏·韦奇伍德发明的。乔夏·韦奇伍德是英国最具革新精神的陶瓷制造商之一,他毕生对陶瓷的制作技术进行了超过5000种的实验。

韦奇伍德一生发明了各种类型的陶瓷,早期生产与瓷器外表相似的陶器。这种陶器看似瓷器,外壁施乳白釉,后来被称为米白瓷器,因受到英国女王的喜爱而被称作皇后御用陶瓷。他在研制瓷器替代品的实验中发明了高温计,这是一种可以用于测量极高温度的仪器。他最大的成就是发明了碧玉细炻器,这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间的制品。炻器与陶器的区别在于陶器坯体是多孔的,而炻器坯体气孔率较低,是致密烧结的;炻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瓷器有一定的半透明性,通常都施有釉层,炻器缺乏半透明性,常用来模仿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样式。

乔夏·韦奇伍德发明了各种创新产品,他在瓷器制造上获得的商业成功使他变得富有。有意思的是,他是发表了《进化论》的著名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外公,达尔文后来的发现得益于他母亲韦奇伍德家族由陶瓷产业所获得的大笔财产。

4 法国塞夫勒陶瓷

法国塞夫勒陶瓷厂于1738年在文生皇家城堡建立,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受其情妇蓬巴杜夫人的影响,对瓷器深感兴趣,于1756年将工厂移至位于巴黎郊区的塞夫勒地区。路易十五的目的很明确,他想制造出超越迈森和德力斯顿的精品瓷器。虽然法国缺少生产硬质瓷(高温瓷)的必要成分之一——高岭土,但是他们的软质瓷(低温瓷)可以在较低温度下烧制,因此也可以涂上各种颜色和釉料,样式更加丰富、生动。最终,塞夫勒瓷器工厂以“皇家”来命名其产品,并由此开创了著名的塞夫勒品牌。塞夫勒瓷器通常都添加了镀金或铜以制造出精美绝伦的产品。如果不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塞夫勒瓷器有可能与迈森和德力斯顿瓷器一较高低。

软质塞夫勒瓷器比较易碎,因此完整的早期塞夫勒瓷器已相当珍贵。

5 德力斯顿瓷器

德力斯顿瓷器指的是德国德力斯顿公司(萨克森德力斯顿瓷器公司)生产的瓷器样式,这一样式融入了19世纪末期的浪漫主义风格。德力斯顿瓷器经常被形容为“洛可可复兴”风格。洛可可艺术也称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年)流行的艺术和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多采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其影响遍及18世纪欧洲各国。

德力斯顿的装饰家们最先成功地将这一风格应用到了餐具中,精致奇特的设计和大量树叶、花朵、水果、贝壳、条幅等图案为其特征。仅仅1855年至1944年间,德力斯顿就有逾200家瓷画装饰室。带有蓝色皇冠印花商标的德力斯顿瓷器非常受欢迎,至今世界各地的古董商和收藏家仍有很多留存。

比餐具更流行的要数同一时期德力斯顿生产的花边瓷俑了。精致的人物与人物组合小雕像至今仍在生产。著名的“德力斯顿花边”是由德力斯顿装饰家们发明的。方法是将真蕾丝浸入液体中再手工贴于人物雕像上。这样制出的瓷器相当精美,外观与软织物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德力斯顿花边非常脆弱,轻轻一触都可能碰碎。拉斯洛·帕拉克维茨和孙建伟夫妇的古瓷器藏品集中保留着那么多完整的花边瓷俑,既证明了作品本身的价值,也反映了数代人精心维护这些珍贵瓷器的艰辛。展览中,一件19世纪德国德力斯顿彩绘花边瓷俑堪称一绝,裙子的层次感和褶皱感都很强,而这种又细又薄的花边装饰非常脆弱,能够留存至今依然丝毫无损,实属难得。

最著名的德力斯顿小雕像是“裙衬组合”,描述了各种宫廷生活的景象,比如道路、舞蹈、演奏乐器和恋爱场面。其中许多产品使用的商标是与餐具上一样的德力斯顿蓝色皇冠,然而后来的一些制造商模仿德力斯顿风格已经到了艺术化的程度,堪与原先的工作室相媲美,其中较著名的有阿尔卡一孔斯特阿尔博斯凯泽、恩斯特博内父子、爱尔兰德力斯顿公司和锡岑多夫,在古瓷器藏品集中都有展示。

德力斯顿公司制造的军事人物雕塑无论在雕刻及绘画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军事人物雕塑诞生于1908年,当时人们制作了骑马时的拿破仑像(在肯特郡查特韦尔·丘吉尔故居可以看到这种塑像),接下来还制作了一系列拿破仑时代的军人塑像。1914年纪念滑铁卢战役100周年时,伦敦上流社会住宅的托马斯古德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惠灵顿盟军英国军团塑像。

德力斯顿军事塑像在1945年后生产的数量有限,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早期,这种塑像的加工及绘画质量又达到了战前的高标准。这些塑像在瓷器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展现了欧洲瓷器厂的发展历程与技术进步。

6 卡波迪蒙蒂瓷

意大利卡波迪蒙蒂瓷是1743年化学家利维奥·欧塔维奥斯·切帕斯成功创制的一种熔块瓷,主要以熔块为助熔剂制成。制造过程是先将石英、长石、硝石、硼砂或其他化工原料熔制成熔块,然后用熔块与粘土、石英配制成泥料,经成型、烧结等工序制成。烧成温度在1200~1250℃之间。半透明度好,但机械强度较差。用于制作美术瓷。其造型从迈森和维也纳的巴罗克艺术器皿中吸取灵感,但是采用了非常精致的绘画装饰。

至今,许多制造商仍生产着各式各样的卡波迪蒙蒂瓷器。

7 斯塔福德郡小雕塑

英国陶瓷产区斯塔福德郡很早以前就开始生产塑像,但是1825年左右才为人所知。此后的100年中,这个地区的陶器被制成了大量彩绘上釉的小塑像。与塞夫勒、迈森瓷器相比,斯塔福德郡雕塑在质量和艺术效果方面都略逊一筹,但是它们代表了当地人的情感,虽然不够出色,却也不失活力与独特。

18世纪,欧洲许多国家瓷器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新兴行业之一。欧洲工业化进程中的许多观念与做法,如工厂发展及分工明确的装配流水作业法,都首先出现于陶瓷业。制瓷业的发展使大批劳动力由原来以耕种为主的农业生产转向城市生产,成为产业工人。特别是在英国,许多工厂雇佣了上万名来自斯塔福德郡地区和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的员工。

这一时期,欧洲瓷器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精品陶瓷成为中产阶级的收藏品。瓷器开始出口到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其中以英国殖民地为多,尤其是向美国的出口贸易更为重要。

几千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中国传统瓷器竟然在短短一个世纪中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堪称传奇。

在中国,喝茶时一般都用没有手柄的杯子,而英国开始流行喝茶时,按照英国人的品味,他们觉得需要一种带有手柄的杯子以符合习惯,这就使得陶瓷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杯碟的使用也是基于欧洲人使用桌布的习惯,这些桌布(通常是亚麻布)很可能被茶水弄脏,因此杯碟的使用有效地避免了桌布沾到茶渍。

百余年前,国门初开,西方文化东入中土,世人惊呼“西风东渐”。而在300年前,以瓷为媒,“东风西渐”,欧洲瓷器从引进中国瓷器,到复制、仿制、借鉴中国瓷器风格,最终形成欧洲瓷器颇具特色的的艺术风格,中国元素直接渗入了欧洲瓷器的创作,让欧洲瓷器之花绚丽开放,堪称中西交流的佳话。

穿越武林修改版安卓版

游戏王座手游官方版

九幽仙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