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扣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钮扣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争做流量小生三股力量弄潮公募下半场关键词是多元化

发布时间:2021-10-20 22:26:53 阅读: 来源:钮扣厂家

争做“流量小生”!三股力量“弄潮”公募下半场关键词是“多元化”?

作为金融圈2020年的“流量小生”,公募基金靠实力出圈,频登微博热搜,“带货”能力一流,新基金发行8个月突破2万亿元,刷新历史纪录。

市场目光聚焦于此,入场迫切的不止投资者,还有跃跃欲试的“弄潮儿”——外资、券商、私募闻风而动,志在公募牌照。

公募基金的下半场,或许还酝酿着“多元化”趋势。

两家券商抢跑

监管部门提出放宽“一参一控”限制后,以国泰君安和华金证券为代表的券商打头阵,递交了公募牌照的申请。

这得益于监管新规的推出。7月31日,证监会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

新规优化了公募牌照制度,适当放宽“一参一控”限制,允许同一主体同时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机构。

名正言顺之后,国泰君安资管在8月14日火速提交了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申请。两个星期后,华金证券也加入申报队伍。

目前券商中持有公募牌照的仅13家,包括6家证券公司及7家券商资管子公司。头部券商大多缺乏公募牌照。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研究员程颖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若新规顺利推出,将为券商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提供便利,约7360亿元的存量大集合产品有望转变成为真正的公募产品。

程颖认为,在公募行业头部效应显著的背景下,能基于投研和产品创设能力,为财富管理条线提供特色化的公募基金产品的券商,更容易脱颖而出。

事实上,“券商系”基金公司早已是公募的主力之一。在现有的135家公募中,有56家的背后有券商大股东。从“一参一控”到“一参一控一牌”,监管为何进一步放宽券商的准入权限?

某大型券商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参一控”规定的出台背景是因为过去行业规范性不够强,现在行业逐步进入规范健康发展轨道,因此可以回归常态。

贝莱德拔头筹

市场翘首以盼的首家外商独资公募,最终花落贝莱德。

8月28日,贝莱德基金拿到批文。据证监会官网披露,该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泰康资管前副总经理张弛出任总经理。

按照监管规定,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贝莱德基金需完成组建工作,足额缴付出资,选举董事、监事,聘任高级管理人员,并发行公募基金产品。

贝莱德相关发言人表示:“贝莱德已取得中国证监会批准于中国筹建基金管理公司,为中国投资者提供投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实现长期财务目标。”

事实上,贝莱德对申请中国公募业务筹划已久。2019年4月17日,贝莱德宣布任命汤晓东为中国区主管,负责管理发展和执行贝莱德在中国的长期业务战略,汤晓东此前曾担任华夏基金总经理。

更多外资公募在路上。4月1日和贝莱德一起提交公募牌照申请的路博迈,目前仍处于收到补正通知的状态。此外,富达基金也于5月19日加入申报队伍,审批进度和路博迈同步。

看懂研究院研究员徐乾山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部分外资基金公司经历了长期国际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考验,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治理体系,更加坚定的投资理念和卓越的风险控制能力,会给中国投资者带来更多差异化选择和更多元的服务。

另一方面,外资会对本土基金公司造成一定的冲击和竞争压力。不过,徐乾山认为,自2002年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成立至今已有18年,中国基金公司已经预见并逐渐适应外资机构竞争,且国内基金公司有自身的本土化竞争优势。“随着外资进入,基金行业会迎来一个多元化良性竞争的局面,助力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

“整体来看,外商独资公募会给本土公募带来一定的挑战,但短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本土公募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再现“私转公”

时隔数月,又有私募转战公募。

近日,友山基金申请设立公募基金,进度显示证监会已接收申请材料。这是一家总部位于贵州省的私募机构,控股股东是A股上市公司中天金融。如果顺利拿到批文,将成为贵州省首家公募基金。

“私转公”的审批停滞已久。上一家申请转型公募的私募机构是利得基金,去年10月提交申报材料后,直到今年8月11日才更新至“受理决定或者不予受理决定日”。

在“私转公”这条赛道上,困难高过诱惑。

从过往案例来看,“私转公”并非易事。一家公司如果既做公募又做私募,难以防范利益冲突、利益输送。按照监管要求,全面放弃私募业务,是申请公募的前提。

这一限制,劝退了部分原本打算“私转公”的基金公司。以重阳投资为例,该公司曾在2015年12月提出申报公募牌照,而后在2017年4月主动撤回申请。

“私转公”的序幕始于2016年。当年6月,鹏扬基金获批,成为业内首家成功转型公募的私募。之后,凯石基金、博道基金、弘毅远方基金、朱雀基金也相继加入该行列。

四年多过去,上述5家基金公司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从资产管理规模来看,目前只有鹏扬基金跻身“百亿俱乐部”,规模达到683.81亿元,其余4家则不足70亿元。

一直以来,公募都是依靠管理费维持运营,私募则是根据业绩进行提成。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做大规模是摆在“私转公”基金公司面前的第一道关卡。

一家“私转公”基金公司高管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私转公”的基金公司优势主要在权益投资,但公募的规模扩张主要依靠固收产品,加之没有银行渠道支持和历史业绩支持,转型初期很难把规模做大。而公募的经营成本又很高,前几年很难盈利。

“转型没有那么容易。”上海一家私募人士表示,公募的整套架构搭建起来很复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悦己集团

隧道防火涂料厂家

派瑞林涂层代工